只要活着,就是赎罪--《永远是孩子》天童荒太
最开始是因为对作者的报道而读这本小说,中途是因为被曲折的情节发展所吸引,而最后是痛哭流涕。是因为感动?这本小说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更确切地说它揭露了只有当事人能体会的社会问题面。是因为同情?可能会同情主人公们的遭遇,但对于他们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我真的有那个资格吗?
或许只是为了自己而哭——谁不是呢?
当合上书呆坐半个小时却头脑空空后,我发现不得不抑制住感情来思考我究竟从中看到了什么。
这个现实的社会可能是残酷的,它的价值观可能是扭曲的,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和相互伤害。然而当这种伤害发生在至亲尤其是亲子之间,极度的爱很容易演化成极度的恨——这将是何等的人间惨剧,让人不禁想呐喊:“救救孩子!”
纵观天童荒太的作品,其核心思想都是强调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子女人格形成的作用,以及家庭问题如何与社会整体相互影响。我非常赞同每个人都带有自身成长环境的烙印,而幼年和童年的经历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深远。孩子在形成独立的人格之前非常依存于父母,而如果他们的依赖和对爱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甚至只是因为父母的爱和关怀没有传达到,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依赖感不仅不会自然消失反而会更加强烈,可能他们会继续向父母渴求爱和关怀,也可能将需求的对象转移到了配偶甚至他们自己的子女身上——这是不正常和不健康的。严格说来虽然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成人,心理上却还是孩子;而当生理上的成长和力量的增强赋予他们更多影响这个世界的能力后,他们有缺憾的成长过程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极端的可能引发犯罪。
然而最可怕的结果却是在家庭中,对自己父母的不满可能转嫁到孩子身上——甚至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因此造成悲剧命运的循环,就像诅咒一样。
家庭暴力(尤其是冷暴力)一直不被人关注,而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更是被合理化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说肢体上的伤害容易被发现和制止,那么心理上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具体例子搜搜贴吧的心理类或者豆瓣的父母类小组可见一斑)。孩子可能因此延迟心理的正常成长、可能因此产生内疚自责、可能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掩盖起来……而这些因素就像定时炸弹一样被埋在他们的心中,即使不再将来的某一天爆炸,也会如同慢性毒药折磨侵蚀着他们的心智、影响他们和他人的交流。
在这种背景下“儿童精神病”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人们往往低估了孩子对外界的理解能力和内心的复杂程度,认为作为父母的自己的所作所为终将被忘记,却不清楚伴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些所作所为产生的结果终将外化,随之而来的性格和学习成绩的急剧变化、极端的如自残或者欺凌往往让父母不知所措,以为只是周围环境的变化所致,却不知道种子是他们种下的。
然而在对成人的精神疾病的鉴别和治疗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将范围扩展到心智上尚不成熟的孩子是何等困难。毕竟人们只会看到外部的行为,而当发觉到异常时这些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如果幸运能得到合适的心理或药物治疗还好,然而更常见的是因为社会压力和鸵鸟心态回避问题。最终的结果是即使结婚生子,他们的心理仍然是孩子。
这部小说中三个主人公海豚、长颈鹿和刺猬(他们的外号来自各自的心理疾病)在童年各自遭受了独特的家庭问题,被送进了儿童精神病院;心理创伤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相互分享秘密让他们心理上有了依靠。然而他们的创伤并没有痊愈,以至于17年后他们仍在寻求父母的爱和关注,也无法像普通人那样正常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他们在伤害自己也在伤害别人,不知不觉中做了当年他们痛恨自己父母所做的事,以至于走上犯罪甚至死亡的不归路。
这些创伤儿童往往具有更敏感的内心,以至于他们会过早思考一些甚至某些成年人都不会去思考的问题,比如人生的价值和自己存在的意义,而家庭的变故更容易让他们内疚自责。他们可能没日没夜的工作以求赎罪、可能封锁起个人感情变得麻木不仁、可能因为愤怒而滥用职权、可能因为自卑无法追求幸福……然而这些都是逃避,他们都不能直面自己的问题,直到某一天感情如同洪水决堤再也无法抑制,以终结他人或者自己的生命告终。
对于这些心理饱受折磨的人来说,如何让他们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秘密(例如在儿童精神病院的小组讨论)是治疗的第一步;仪式(例如海、树洞和灵峰)对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获得新生也非常重要。然而一切都是为了原谅、接受这个并不总是正确的世界和自己。相濡以沫、抱团取暖似乎是他们最好的救赎,就像小说中所述“你不结婚也没关系,不要孩子也没关系,但如果有可能的话,要找一个能够互相理解的人。你认可她,同时也得到她的认可,俩人一起过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挣扎着过活,不用说会伤害自己,说不定还会伤害别人。一个人把一切都承担起来的做法,不是一个成熟的大人的做法。信任他人,依靠他人,同时也得到他人的信任和依靠,才是成熟的表现。不必太着急,试着慢慢敞开自己的胸怀怎么样?试着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别人怎么样?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原谅自己怎么样?”
世界上是否真的有绝对的黑和白?是否真的有十恶不赦的人和圣洁之徒?我想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把人的行为标签化、简单化的实在是低估了人心的复杂性;与其过分关注行为造成的结果,不如去追究行为的动机——虽然会牺牲一部分效率,但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人,哪怕是罪大恶极之人。还记得《圣经》中耶稣对那些伪君子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拿石头砸她(妓女)吧”;即使像《射雕英雄传》里一生坦荡、“没杀过一个好人”的洪七公,也犯了七宗罪中的“贪吃”。由此可见,世间有谁是真正无罪的?区别只是程度罢了,伤人性命、夺人钱财的人被绳之以法,伤害别人精神和感情的人却逍遥法外,果然这个世界是站在“加害者的立场”。最让人心痛的是这些原本无辜的孩子、这些受害于家庭却仍然追求救赎的人不得不承受命运的玩弄。然而总有一天他们会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找到理解自己的人,相互依靠生存下去。
重视推理情节的读者认为这是一本侦探小说,重视社会问题的读者认为这是一本社会小说,然而我认为这是一本教育小说。小说的魅力在于让读者自己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而不是像儿童心理学教科书那样直白的灌输。庆幸有这样的小说,让人们开始意识并更加关注这类问题,也能够更加将心比心去感知他人。
我从这本小说发现了东野圭吾《白夜行》中的相濡以沫、《丧失名字的女神》中的亲子关系、浅野妙子《最后的朋友》中的内心挣扎、是枝裕和《无人知晓》中的孤独儿童、凑佳苗《赎罪》中大人的一句话对孩子命运的影响以及《为了N》中纠结的爱,甚至动画作品《Myself; yourself》和《心连情结》中也有类似复杂的人物内心的描写。
然而我们大部分人是幸运的。
(PS 电子书请见http://pan.baidu.com/s/1hqrJ5Fu)
頁:
[1]